1947年,孙殿英被俘后掏出一张手谕:我要亲自将它交给刘伯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3 19:42

原创 1947年,孙殿英被俘后掏出一张手谕:我要亲自将它交给刘伯承

2024-12-12 11:30

发布于:天津市

1947年,孙殿英被俘后掏出一张手谕:我要亲自将它交给刘伯承

世人皆知孙殿英是个大汉奸,却鲜有人知他被俘时还带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1947年的一个寒冷清晨,解放军53团的战士们在清扫战场时,在一处隐蔽的地堡中发现了这位声名狼藉的国民党将领。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后来的汉奸,在被搜身时却执意要将一封手谕亲自交给刘伯承。这封神秘的手谕究竟写了什么?为何孙殿英如此坚持要将它交到刘伯承手中?又为何说这封手谕能洗脱他的罪名?这其中,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

一、从抗日英雄到汉奸之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孙殿英率部在平津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作战。在津浦路北段的防御战中,他指挥部队成功阻击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为平津地区的民众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战役中,孙殿英的部队击毁日军坦克12辆,击落战机3架,歼敌近千人,一时间"孙殿英"这个名字在国内外报纸上频频出现。

然而,就在孙殿英部队士气正盛之际,蒋介石却下达了一道秘密军令。这份军令要求孙殿英部立即撤出前线阵地,改往晋察冀边区"剿匪"。当时的华北战局正处于关键时期,日军正集结重兵准备向南推进。孙殿英接到命令后曾三次电请蒋介石收回成命,但最终仍被勒令执行调动任务。

这次调动给华北抗日形势造成了严重影响。孙殿英部撤离后,日军很快突破了平津防线,并在短期内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更为讽刺的是,孙殿英部调往晋察冀边区后,不仅没有展开所谓的"剿匪"行动,反而因为补给线被日军切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1938年初,在华北战场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蒋介石又一次改变了孙殿英部的任务。这次,孙殿英被命令率部转向山东,表面上是"策应台儿庄战役",实际上却是在监视八路军在山东的活动。正是这一系列看似毫无章法的调动,最终导致孙殿英部的战斗力严重受损。

到了1939年,孙殿英部已经完全失去了早期的战斗力。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他的部队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了重要的防御阵地。这次失利后,孙殿英开始对抗战的前途产生动摇。他在给国民政府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部队弹药告罄,士兵饥寒交迫,如不及时补给,恐难维持。"然而这份报告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就这样,一支原本英勇善战的抗日劲旅,在种种矛盾和困境中逐渐走向了衰败。随着战局的恶化,孙殿英的处境也越发艰难。他的部队被日军包围在太行山区,补给线完全被切断,士兵们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

二、太行山之变

1943年的太行山区,形势急转直下。孙殿英的部队被日军第一军团和华北派遣军夹击,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当时的太行山区已成为日军重点"扫荡"区域,日军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企图一举歼灭盘踞在此的中国军队。

在这场围剿战中,日军采取了"蚕食"战术。他们首先切断了孙殿英部队与外界的所有联系,截断了粮食和弹药补给线。接着,日军又在太行山各个要道设置岗哨,严密监视孙殿英部队的一举一动。这种困境持续了整整两个月,孙殿英的部队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在太行山被围期间,孙殿英曾四次向国民政府发出求援电报,但均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回应。最后一次电报中,他甚至表示愿意放弃军长职务,只求能得到援军解围。然而,等待他的依然是一片沉寂。

日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到了1943年8月,孙殿英部队已经退守到太行山深处的一个狭小区域。当时,部队仅剩的粮食只够维持三天,弹药也所剩无几。更糟糕的是,部队中爆发了伤寒病,每天都有士兵因病倒下。

就在这种绝境之下,日军突然派来了一名谈判代表。这名代表带来了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的亲笔信,信中提出了投降条件:允许孙殿英保留军事指挥权,并承诺给予其部下优待。当时的华北战场上,这样的条件在日军对待投降将领的政策中算是相当优厚的。

最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孙殿英接受了日军的条件。1943年9月,他率领剩余的部队向日军投降。日军按照承诺,将其改编为"和平建国军"第三军,驻扎在河南境内。这支部队后来主要承担了为日军运送军需物资的任务。

投降后,日军还专门为孙殿英举行了一场"欢迎仪式"。在仪式上,日军华北特务机关的负责人发表讲话,称赞孙殿英"识时务"。这场仪式被日本记者拍摄下来,照片还被刊登在了当时的《朝日新闻》上。这些照片后来成为了指控孙殿英叛国的重要证据。

然而,就在孙殿英投降后不久,日军就开始对他委以"特殊任务"。他被要求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帮助日军收编更多的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授意下,他还多次前往各地劝降,成为了日军拉拢国民党军队投降的重要工具。

三、亳州城中的艰难抉择

1947年初,刘邓大军挥师南下,解放军主力部队逼近亳州城。此时的孙殿英正率领国民党第七十军驻守亳州,面临着一场关乎城内数十万军民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

解放军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每天通过喇叭向城内喊话。喊话的内容不仅指出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无能,还揭露了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如何暗中分化瓦解抗日力量。这些喊话引起了城内守军的强烈反响,不少基层军官开始私下议论。

在亳州城内,物资供应日益紧张。由于解放军切断了城外补给线,城内的粮食储备迅速消耗。孙殿英下令征用民间粮食,这一举动引发了城内居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商铺关门歇业,街道上充斥着饥民的哭声。

就在这时,蒋介石派来了一位特使,带来了一份加盖了总统府印章的密令。密令中许诺,只要孙殿英能够坚守亳州,就将授予他华北剿匪总司令的职务。然而,这份密令的背面还附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如果情况危急,可以采取"全身而退"的方式保存实力。这前后矛盾的指示让孙殿英陷入了两难境地。

城内的形势每天都在恶化。一次例行检查中,士兵们发现了城内一个地下电台,正在向解放军传递军事情报。经过审讯,发现这个电台是由城内进步学生组织建立的。更令孙殿英震惊的是,负责看守军火库的连长竟然也参与其中。

2月中旬,解放军开始对亳州城展开试探性进攻。在一次炮击中,城内最大的粮仓被击中起火,三天的激烈燃烧让存粮化为灰烬。城内军民陷入了更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一些士兵开始私自逃离,甚至还有人带走了军需物资。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也在持续进行。他们散发传单,承诺对投诚的国民党官兵既往不咎,并保证妥善安置。这些传单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内,在守军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连队甚至公开要求投降,军心开始动摇。

面对这种局势,孙殿英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参谋长提出了三个方案:死守到底、突围或者投降。死守显然不现实,突围又可能造成大量伤亡,而投降则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向蒋介石交代。就在这时,一位通信参谋送来了最新的电报,上面显示徐州已经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的战线已经全面崩溃。

四、神秘手谕的秘密

1947年2月28日,亳州城内的最后一场战斗爆发了。解放军53团在凌晨发起了突袭,很快突破了城防的薄弱环节。当战士们冲进孙殿英的指挥部时,发现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正坐在办公桌前,桌上摆着一个打开的保险箱。

搜查人员在保险箱中发现了大量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份1937年的手谕。这份手谕用宣纸书写,字迹工整,盖有蒋介石的私人印章。手谕的内容出人意料:命令孙殿英部队在平津地区实施"计划性撤退",为日军的进攻打开缺口,目的是让日军能够迅速推进到晋察冀边区,打击那里的共产党势力。

这份手谕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孙殿英在平津战役中的撤退并非临阵脱逃,而是执行了上级的秘密命令。更令人震惊的是,手谕中还提到了"必要时可与日方进行秘密接触"这样的内容。这意味着早在1937年,国民党高层就已经在考虑与日军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

手谕中还附有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说明了如何在表面上进行抗日,实际上却为日军创造战机的具体步骤。计划中特别强调要"避免与八路军接触",并要求在适当时机"制造摩擦"。这份计划的最后,还特别注明"此事只可口授,不得留下文字记录"。

然而孙殿英却保存了这份手谕。在被俘后的审讯中,他说明了保存手谕的原因。原来在1943年投降日军之前,他曾向总统府发出了一封电报,要求澄清当年在平津的撤退命令。但这封电报石沉大海,从未得到回应。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替罪羊,于是将这份手谕作为自保的证据保存下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手谕中还提到了一个代号为"冬雷计划"的秘密行动。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华北战场上制造混乱,让日军有机会占领更多地区,从而迫使共产党军队暴露实力。计划中甚至详细列出了应该放弃的城市和地区,以及具体的时间表。

在这份手谕之外,保险箱中还有一份1943年的往来电报。电报显示,当时孙殿英向南京政府发出了紧急求援信号,报告太行山区的危急情况。然而收到的回复却是:"应设法与敌方建立联系,寻求和平解决途径。"这份电报成为了证明孙殿英投降并非完全出于个人意愿的又一重要证据。

这些文件的发现,引起了解放军高层的高度重视。刘伯承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出专人将这些文件送往总部。这些文件后来成为了揭露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不可告人内幕的重要史料。

五、终局之战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此时的孙殿英已被关押在解放军设在徐州的一处看守所内。在那里,他亲耳听到了炮火的轰鸣声,那是国共两军在淮海战场上的激烈交锋。

看守所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清晨五点,孙殿英就要起床参加劳动。他被分配到看守所的菜地里干活,负责种植蔬菜。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如今却要弯腰在泥土中刨坑、播种、浇水。其他战俘看到他这般境地,往往会报以同情的目光。

然而,就在这样的境遇中,解放军对他的态度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天,一位解放军的高级军官来到看守所,带走了他做笔录。笔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1937年那份神秘手谕的详细情况,二是关于国民党高层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些秘密决策。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前,孙殿英被转移到了南京郊外的一处特殊监管地点。在那里,他遇到了几位同样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他们都收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协助解放军劝降仍在负隅顽抗的国民党部队。

这项任务很快就派上了用场。在南京保卫战期中,孙殿英起草了一份致国民党守军的公开信。信中详细陈述了国民党高层在抗日战争中的种种不当行为,并呼吁守军放下武器。这封信通过传单的形式空投到南京城内,对瓦解守军的抵抗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解放军入城时,孙殿英被带到城墙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看到自己曾经的部下,有的已经换上了解放军的军装,正在维持城内的秩序。

战后,根据新政府的政策,对战争罪犯要区别对待。考虑到孙殿英在战争后期的表现,以及他提供的重要历史证据,最终对他采取了从宽处理的政策。他被安排在一个农场劳动改造,负责指导农业生产。

在农场期间,他开始整理自己的回忆录。这份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在军旅生涯中经历的重大事件,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些材料后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50年冬天,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被改造的国民党将领主动请求参加志愿军,孙殿英也提出了申请。但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这个请求被婉拒了。此后,他继续在农场从事生产劳动,直到1959年去世。临终前,他将那份手谕的复印件和自己的回忆录交给了工作人员,这些材料后来被收入档案馆保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